“冬病”多为虚寒性体质。
“冬病”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,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没有火力”。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,畏寒喜暖,怕风怕冷,神倦易困等。
道医称之为“阳气不足”,也就是自身热量(能量)不够,产热不足,寒从内生。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,睡觉也要盖着被子,穿袜子才觉得舒服。
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,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,两寒夹击,便毫无解冻的可能,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,是很困难的。
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是暑热骄阳,体内也是心火正盛,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,最易被赶出来。
但若是阳气衰弱,体内没有推动之力,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。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,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,如冰镇啤酒、凉茶等,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,那真是陈寒未祛,又添新寒。
要记住,寒气是会沉积的,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,必会气血瘀阻,这叫做“寒凝血滞”。
若寒气停留在关节,就会产生疼痛;
停留在脏腑,就易产生肿物;
停留在经络,就会使经络堵塞,气血也会运行不畅,就会出现四肢不温、手脚发麻等症状。
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,等到秋风一起,外寒复来的时候,就又会内外交困了。
很多人认为冬病夏治就是贴膏药,其实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。
(1)"三伏补":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幵出补益的汤药,如遇冷喷嚏、反复感冒的人,可用玉屏风散补肺益气,冬季容易咳喘的人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、六君子汤来温阳健脾;遇凉腹痛便稀的人可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等。
(2)"三伏针”:辨证选取大椎、肺俞、膏肓等穴位进行灸疗或针法,防治关节疼痛、背痛、肩痛、四肢痛等。
(3) 中药浸泡:在炎热的暑天,用配好的中药煎水后浸泡手脚,可以预防冬天出现冻疮。最适合夏治的是寒症、冠心病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、颈椎病、肩关节周围炎、消化性溃疡、类风湿关节炎等,这些疾病多由于寒冷、潮湿诱发,寒冷季节会加重。夏治可使心阳振奋,气血津液运行畅达,从而减少这些病在冬季发作的几率。
(4)夏季食用酵素可以加速食物的分解吸收,无论是食补、药补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夏季酵素消耗量比较大,缺乏酵素人会觉得乏力、精神差,没食欲等情况,及时补充酵素可有效缓解,并帮助人体吸收。
来源:本文部分内容摘自《百度百科》图文综合来自网络;如涉及版权请告知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、交流。